学不会爱自己,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被爱过

『你每天努力健身、阅读、运动,这些都是你对自己的“要求”,不是爱。』

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,我感受到自己有点难过,因为就这样把冷冰冰的一个真相赤裸裸地摊开,对很多人创伤未被治愈的人来说,真的很残忍。

但是,我们总是不能在逃避中走完这一生,真相或许残酷,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、承认它,也是新生的开始,不是吗?

所以,对于那个问我“我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,为什么还是做不好爱自己”的朋友,没错,这就是答案:因为你从来没有被爱过。

爱自己的本质是接纳自己的不好

我们经常说爱自己,但是,什么是爱自己呢?

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,说她每天读书、健身、听音乐,这是不是就是爱自己了呢?然后,她又说,为什么自己还是会感到空虚?

在回答爱自己到底是什么之前,我们来说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。

说到爱,其实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形象可以浮现在我们的脑海:印度的甘地、南非的曼德拉,还有英国的南丁格尔,等等,我们今天就说说南丁格尔。

南丁格尔出生在19世纪的一个英国贵族家庭,家里有两个很大的庄园,每年暑假的时候,全家就会跑去其中一个庄园避暑。
在南丁格尔很小的时候,她就表现出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致的特点,譬如她喜欢和庄园里的小猫、小狗、小马驹等各种动物讲话,并且找食物去喂养它们。她还喜欢和父亲的医生朋友跑去贫民区,去照顾那些生活艰辛的民众,从家里拿药、拿被子等各种物资去支援这些贫民。
在19世纪中期,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发达,医院的工作也是被贵族视为肮脏的工作,所以在南丁格尔说要选择当护士的时候,父亲大发雷霆、母亲气急败坏,姐姐更是怀疑南丁格尔是不是“中了邪”,但最终,南丁格尔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,成了一名护士。
19世纪50年代,克里米亚战争爆发,英国作为其中参展的一方,因为医疗水平有限,战场战士死亡率高达50%。南丁格尔主动请缨,带领了38名护士,组成了战地护士小组,竭尽所能去护理受伤的战士。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,战地死亡率就降到了2.2%。后来,南丁格尔还用了政府奖励她的4000英镑,建立了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。

为了纪念南丁格尔,后来人们把她出生的5月12日,定位“护士日”。而我个人的座右铭,“让爱成为你生命的根基”,也出自南丁格尔之口。

南丁格尔之所以被赞颂和纪念,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大爱,她心中时刻牵挂着弱小的、受伤的群体。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这份爱,也是因为她把这股能量传递给了弱者。

她没有说,你是一个上将,我才肯去护理你;

也没有说,你在战场上表现优异,我才肯护理你;

她用行动去表达的是:因为你受伤了,所以我来护理你,没有任何外加的条件。

接纳别人的伤痛、接纳别人的弱小、接纳别人的不完美,这就是爱。

同样的,我们只要把上面的宾语换成“自己”,我们就得到了爱自己的定义和答案:接纳自己的伤痛、接纳自己的弱小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这就是爱自己。

所以,在本段之初提到的那个读者,你每天努力健身、阅读、运动,这些都是你对自己的“要求”,不是爱

真正的爱自己是,即使你每天不健身、不读书,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快乐,因为你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优秀,你接纳了自己的普通平凡和不完美。

学不会爱自己,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被爱过

没有被爱过的人,难以接纳糟糕的自己

据上所述,做不好爱自己,本质上就是不能够接纳自己的弱小和不好。

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接纳自己的糟糕呢?
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让我们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:你是如何变成现在的你?

你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、继而想到自己叛逆的青春期,然后到步入社会的努力和奋进,这一步一步,你变成了今天的样子。

但是,这只是外显的你,是你的一部分。还有很多没有外显出来的、意识无法察觉的你,实际上早在很年幼的时候,就已经被雕刻了。

想象一下,你是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,你像一张白纸一样,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。但是从你开始有了生命的那一刻,你就本能地知道了饥饿或者是口渴,为了维持自己生存,你哇哇大哭,用这样的信号去告诉你的母亲,你需要吃的了。

遗憾的是,你遇见了一个产后抑郁症的母亲,她的脸上写满了对你的嫌弃和厌恶,她只是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你哭,她在你的哭声中获得了自己报复的快感。

你看到那个能维持你生命的人,对你充满了憎恨,你的内心很害怕,但是与此同时,你也知道,除了她,没有其他人能够保证你可以继续活下去,于是为了保住性命,你选择了认同她,即认同你自己是可憎的、厌恶的。因为只有你认同她,她才能满足你活下去的意愿。

于是,你这张白纸上被画上了第一笔:我是可憎、讨人厌的。

后来,你开始长大了,来到了你的童年。你母亲的产后抑郁症早就好了,但可惜的是,她并不是一个有爱的人,所以,当你受伤了,她会说你怎么那么笨;当你被小朋友欺负了,她指责你怎么那么蠢……同样的,对于母亲的权威,你没有能力去反抗,你只能选择去认同,这样才能确保你平安无事地活下去。

于是,你这张白纸被画上了第二笔:我是愚蠢的,我是笨拙的,我受伤的时候,是不会有人支持我的。

……

就这样,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上,被画上了难看的一笔又一笔,你在浑然不觉中,变成了一张奇怪难看的画。心理上把这个过程叫作“攻击者认同”,也就是说你通过认同对你进行攻击的父母,把他们对你的不好内化为你对自己的不好。

再后来,你长大了,你心里揣着那幅画四处游走,你碰见熟悉的人、陌生的人,你都躲得远远的,因为你生怕他们看见你内心的那幅画。

他们如果说你糟糕、说你不好,你就会暴怒,因为你内心的那幅画已经被各种不好充满了,没有空间再去容纳新的一笔。

而当你自己去面对那幅画的时候,你只能失声痛哭,因为那上边没有一笔是好的,你找不到任何力量去面对那幅满目疮痍的画。

这就是我们的自我形成过程,现代心理学家克莱因把这个过程称之为“客体关系理论”。与此同时,这也是“没有被爱过的人,无法接纳自己的糟糕”的原因所在。

你可以给自己找一个幻想的客体

人生无法重来,面对糟糕的那幅画,我们感受到匮乏,我们找不到面对的力量,是不是就意味着,我们只能认命了?只能在匮乏中走完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?

当然不是。

你没有一对爱你的父母,但是你可以选择有一个爱你的自己。父母成为不了我们好的客体,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客体。

当然,我必须承认,这是很艰难的。因为我们与这个世界(包括我们自己)的链接方式,就是我们从小感受到的方式。比方说,你遇见了一个经常打骂你的父亲,还有一个经常斥责你的母亲,那你和这个世界的链接方式,就是打骂和斥责,你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是糟糕的。

所以当你长大后,也习惯性地用这样的方式去和你周围的世界以及你自己建立链接,它不一定外显为打骂和斥责,但一定是充满攻击性的,譬如易怒、抑郁等等。因为只有把自己和别人都搞得很难受,像你童年所体验的那样,你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,是和外界有联系的。心理学上把这个过程称为“投射性认同”,就是你把自己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感受,投射给其他人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让你做自己的客体,让你对自己好一点儿,实际上很难很难,因为你不习惯,你会无所适从。

如果你的人生走到了这个境遇,你有两个选择去改变这种状况:

其一,是你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帮你处理童年的创伤,同时通过和心理咨询师建立链接,把一个接纳你的客体重新内化为一部分你自己,帮助你完成自我的重建。

其二,如果你没有条件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,你可以幻想一个接纳你的客体,TA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,然后尝试让受伤的自己和TA对话,告诉自己无论你做什么,无论怎么样,TA都是爱你的、支持你的。有点类似在宗教中寻找自我感。在自我的积极对话中,你也可能被疗愈,从而重新找到另外一个自己。

不管现实如何艰难,请一定要相信:总是有人会爱你。

比如未曾谋面的我,就愿意在心中为未曾谋面的你,祈求新生。

作者介绍:杨思远,专栏作者、心理咨询师,向日葵签约咨询师,胡慎之工作室签约心理咨询师。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、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。个人微信公众号:拉姐(ID:byjzlajie)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0)
上一篇 2019-11-10 19:31:06
下一篇 2019-11-11 18:16:37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