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岁的季羡林:顺应本心,才能一生自在

有一年,一位新生到北京大学报到。他带着繁重的行李,不方便去报名。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朝他这边走来。

这名新生以为这位老人是学校的校工,就走向前请求老人帮忙照看一下行李。

老人爽快答应了,新生扔下行李,赶紧跑去办入学手续了。

等这名新生把所有手续都办齐了,已经过了正午。他连忙跑回去,没想到,老人还在行李旁站着,头顶烈日,捧着一本书在看。

次日开学典礼上,这位新生看到昨天帮他看行李的老人也端坐在主席台上,他连忙向同学打听,原来老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,北大副校长季羡林。

这位新生万万没想到,受到众人敬仰的季羡林竟然如此低调谦逊。然而这正是季羡林一贯的作风,连武侠大师金庸先生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。

季羡林,一代国学大师,学界泰斗,被誉为中国的国宝。他精通12国语言,尤其精于梵学、佛学、吐火罗文。他还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。

8岁的季羡林:顺应本心,才能一生自在"

季羡林一生成就辉煌,却也经历了诸多苦难。他一生淡泊明志,唯一的爱好是读书。这一点在他的随笔集《一生自在》的开篇就有提到:

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: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。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,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。

读书贯穿了季羡林的一生,支撑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。

在《人生自在》这本书中,季羡林谈到了自己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。

将近百岁的季羡林认为人一生中最好的状态,就是活得坦荡、清醒、真实。

醉心学问 与世无争

1911年8月6日,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的一个农民家庭,6岁以前,他在临清市随一位老师念书识字。

1917年季羡林投奔济南叔父家,开始踏上了正规的学习之路。从小学到高中,他的成绩一直优异,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史,专修德文。

1934年,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,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邀请,回母校任国文教员。

宋还吾校长很看重季羡林,极力栽培他,给他创造各种表现机会。可惜季羡林不会吹牛拍马,也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,不适合这种拉帮结派、勾心斗角的场面。他在书中写到:

在灯红酒绿中,又会蓦地感到手中的饭碗在动摇,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。我的精神无论如何也振作不起来。因此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。

正当季羡林心急似火而又一筹莫展的时候,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留学交换生合同,成绩优异的季羡林获得了这次出国交换留学的名额。

在家人和同事的支持下,季羡林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。未曾想这一去就是十年。

当时很流行出国,但是大部分人出国只是为了“镀金”,以求归国后谋得一个“金饭碗”,从此高人一等。在钱钟书的小说《围城》里面,方鸿渐等学生就是此类人。然而季羡林不像别的留学生一样是为了镀金,在德国求学十年,他踏踏实实做学问,对学习兢兢业业,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。

此时恰逢二战,国际国内政治局面一片混乱,学业有成的季羡林,不顾战火和混乱,辗转取道,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。

在季羡林心中,他是一个有国有家,有父母有妻子的人,是离开德国的时候了。无论有多留恋,他也必须要走了,家人需要他,祖国更需要他。

从容坦荡,心装万物

季羡林的一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个字。对人对事真切,不弄虚作假,即使身处逆境逆境,也能做到从容不迫,心胸坦荡。

1966年,文化大革命期间,作为北大教授的季羡林遭遇了非人的迫害。他在自传体书籍《牛棚杂忆》里写到,自己被打成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,经历了无数次批斗,被自行车链条抽打,用较细的铁丝挂较沉的牌子悬于脖子上等等更是家常便饭。

在这种残酷的生活中,季羡林却拥有难得的幽默和宽容。他写到:

‘’我自己在被打得’一佛出世,二佛升天’的时候还虔信’文化大革命’的正确性,我焉敢苛求与别人呢?打人者和被打者,同是被害者,只是所处地位不同而已。“

在他看来,人生就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,如老子所说:”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,孰知其极,其无正也。“

无论怎样的境遇下,人应该顺应本心,不为外物所扰。

正如司马迁在《太史公自序》中说:”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国语;孙子膑脚,而论兵法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“

季羡林例举这番话,让我们明白,人生不如意时要想到走运,不必垂头丧气。心态始终保持平衡,情绪始终保持稳定,才是生活常态。

与其完满,不如自在

季羡林年老的时候,被人请教什么叫做人生?他给出了以下答案:

不完满才是人生。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,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,对己对人都有好处,对己可以不烦不躁,对人可以互相谅解。

老子说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,没有哪一个人能完全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。

既然人生本就不完满,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?答案是需要。

人活一世,就要活得有价值,有意义

我们观察自然界,一颗小草或者其他植物,身在石头缝中,或者甚至被压在石头块下,缺少水光,但是他们却以令人震惊得目瞪口呆的毅力,冲破了身上的重压,弯弯曲曲地、忍辱负重地长了出来,由细弱变成强硬,由一根细苗甚至变成一棵大树,在成为一个独立体。

一颗小草就要冲破困难,努力向上,更何况人类。然而,让季羡林忧心的是,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,人生一无价值,二无意义。

他看到一些人走运时,手里攥满了钞票,白天两顿美食城,晚上一场卡拉OK,玩一点小权术,耍一点小聪明,甚至飞扬跋扈,昏昏沉沉,浑浑噩噩,等到了钻入了骨灰盒,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。

而不走运的人则穷困潦倒,终日为衣食奔波,愁眉苦脸,长吁短叹。即使日子还过得去,也是终日忙忙碌碌,被名利所羁绊。

对于这一类人,季羡林感到痛心疾首。他诚恳地告诫大家:世界发展,必须经过无数人都共同努力,就如同接力赛,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,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。

如果说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,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责任感。

诚如邹韬奋说: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,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,彻底想起来,名利都是身外物,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,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上的裨益,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。
人生在世,快乐和痛苦总是相随相伴。季羡林以他近百年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,即使身在不自由的处境,也要找到自在的方式。唯有顺应自己的内心,才能自在逍遥万事休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6)
上一篇 2019-10-20 12:50:37
下一篇 2019-10-20 14:07:27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