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人交往中,我们需要“被讨厌的勇气”

最近几年,每一部宫斗剧都引起广泛关注,我们为什么爱看这些剧?

因为它们的剧情都是讲小人物的逆袭,讲受尽了磨难和鄙夷的平凡人,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,并收拾了过去给她们小鞋穿的人。这些剧情,看着真让人畅快淋漓,坏人终有恶报,而好人,也没有憋屈,该骂的时候骂,能打的时候打——这些现实中我们不敢做的时候,剧里都有人做了,观众当然有带入感。

剧里的皇宫,和我们身处的职场并没有什么不同,而我们,就像剧中的“弱者”,只是,我们更弱,剧中人可以打可以骂,而我们,很多时候只能忍着。

一、好相处,是一种妥协。

有的人敏感不自信,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的话而神伤很多天,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却处处受伤。

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,功劳却被领导一个人领了,也只敢在心里骂骂,脸上不敢露出半点不满。

他们忍受,但并不代表他们应该承受那些不公正的对待,只是,内心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们:“算了,抬头不见低头见,不要和别人发生冲突。”

忍让、懂事这些词语一旦出现在自己身上,受气、被伤害就会随之而来。

一个人懂事、敏感,可能与人更好相处,但这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环境给予的,太忍让的人,“懂事”就是他的保护壳,而他的内心,毫无安全感可言。

约翰·弗瑞尔写过一本书,名叫《小大人症候群:重塑我的家,拾回完整自我》

他介绍了小大人症候群,指的是那些内心得不到足够关爱,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的孩子,早早“懂事”,长大后却沉溺过去,害怕未來,找不到生活意义的症状。

他们虽然长大了,但却没有真正的成熟,只是小时候,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了,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,他们只是对现实、对父母妥协了。

荒谬的是,大人们常常表扬那些不表达自我的孩子:你很乖,懂事,能体谅爸爸妈妈。“懂事”的孩子长大了,也一般是个“好相处”的人,因为他们习惯了妥协,习惯了站在别人的角度,却忽视自己的感受。

与人交往中,我们需要“被讨厌的勇气”

二、好相处,可能只是为了合群。

很多人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,就仅仅是为了和别人打成一片,不被集体排除在外。

有人明明想看书,但寝室同学都在玩游戏,自己不想显得是个异类,于是加入他们,荒废了四年大学时光,追悔莫及。

有人下班很累,想好好休息,但同事邀约去聚餐唱歌,为了合群,立马答应,结果午夜回到家,累瘫,而第二天还得早起工作,觉得日子无比辛苦。

《乌合之众》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:“人一到群体中,智商就严重降低,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

尖刻又无法反驳,人为了合群,为了大家接受他,真的是可以放弃立场的。

可是,放弃独立思考,换来归宿感,得不偿失。它让人忘记自己的目标,曲意迎合,最终人变得越来越平庸。

三、有底线,生活才能更如意。

有时候我们迎合别人,独自承担着各种压力,却一味放低自己的底线,却没有意识到,这样做,不仅得不到感激,反而给了别人越界、践踏的权力。

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个“好人”,要谦让,不要太计较,吃亏是福。可是,我们长大后,成了一个好人的模样,却为什么感觉憋屈,十分不快乐呢?

因为我们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情绪,却忘记了,关心自己;我们步步退让,却没有注意到,自己已经没了底线。

我们时刻想着为别人提供价值,但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,一旦我们对他人“无用”,我们就显得毫无价值了。

在《奇葩大会》上,“天才作家”蒋方舟,自曝曾是讨好型人格的人。她说,

“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,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”,“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,产生过‘真实’的关系。”

什么是“真实的关系”呢?

是和人交往的过程中,我们不迎合别人,不害怕别人不喜欢我们,我们能够做真实的自己,坦诚自己的想法,不过分用力去维护关系,关系自然而放松。

而讨好型人格的人,很难做到这一点,他们总是活在对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,用敏感而卑微的姿态取悦对方、无条件付出,不停追逐外界对自己的认可,为此不遗余力,却往往收效甚微——他们的存在被忽视,他们的情绪没有人在意。

武志红说过:“我们总是习惯谈牺牲,习惯谈忍让,总是担心会伤害别人,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。但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。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,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,最后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。”

是啊,一味想要做个“好人”,允许自己表达情绪。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感受,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呢?学会拒绝、反抗,不要压抑、忽视自己,是接纳自己情绪,并且尊重自我感受的表现。

不愿意、不高兴、不满意,就要大胆说出来,不憋屈自己,也让身边人意识到你的重要性。

四、你不需要那么“好相处”。

工作中,掩饰自我的真实感受,势必降低工作效率。

1、消除“拒绝敏感”。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拒绝敏感”,是指个体对拒绝的焦虑预期,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倾向,即对人际交往中将会出现的拒绝、不适及痛苦遭遇的担心和惧怕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当人们被他人拒绝时,不同的人对拒绝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,有些人可能很好的理解和处理这样的事件;而另外一些人对他人的拒绝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,甚至将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也知觉为拒绝,从而影响到人际交往,这种差异就是拒绝敏感。

拒绝敏感的人,对社会关系有消极的预期,害怕拒绝导致关系破裂。但其实,真正坚固的关系不会因为说了“不”就完结,而无法继续的关系,也和拒绝没有联系——不喜欢你的人,无论你如何讨好、凡事答应他,他也还是和你亲近不起来。

不要对拒绝敏感,我们要拒绝的是越界的事,而不是面前的这个人,迈过心里那道坎,放心多说几次“不”试试。

2、被讨厌的勇气。

畅销书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里有一句话:“你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?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、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。”

“老好人”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,权衡着各种关系,害怕得罪人。他们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要求,宁愿舍弃自己的意愿。

当我们选择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,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。

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,即使说出来让对方有不满,也胜过毫无原则的让步。

但表达情绪,并不等于情绪宣泄,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人身攻击。

避免冲突,而又能坚守底线,最好的办法,是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同时,肯定他人的价值。

3、练就“气场”。

人不仅可以通过言语,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对方,你希望别人如何与你相处,怎样对待你。

这其实需要你从内心认为两人是平等的,在行为上你才不会有畏缩、讨好的模样。

我们常常用“气场强”来说一个人的气质能影响周围的人,而那些性格相对弱的人,一般来说,气场也弱一点,或者说他们没有强烈的个性和性格。

“气场”似乎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力量,但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坚定程度和自信。

而要用行为来改变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,则是通过自己笃定的行为、明确的态度,来告诉对方:个人的权力不可侵犯,私人的界限不许打破。

当我们拥有足够的决心来坚定自己的立场,行为上一定也能更强大。

(声明:敬请订阅更多心理分析文章,关注微信公众号:yidianxinlixue123。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,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)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4)
上一篇 2019-11-07 21:31:08
下一篇 2019-11-08 12:51:29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