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如何从极度自卑变得死不要脸?

你是否经常在和同事的聊天中插不上话;每当面临问题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,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;从不参加各种类型的同学聚会,总觉得自己混得不好;出门前总会反复确认自己的穿着,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。其实,这些行为细节都是自卑的表现。

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阿德勒提出了“自卑情结”(inferiority complex)这个重要概念,即部分个体在面临从未经历过的情境时,会认为自己绝对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,这种对自我的不信任感、无助感,就是自卑情结。

生活中,这种自卑情结是普遍存在的,然而阿德勒相信,我们有能力去不断超越自我,克服这种情结,最终实现自我完善。那么具体来说,自卑情结是如何产生的呢?心理学家认为,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。

(1)成长经历

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,在童年期间经历的那些不愉快的事件会影响个体之后的性格。比如,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,或是由于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等,这些经历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阴影,导致我们成年后变得不信任自己的能力。

(2)父母的教养方式

权威型父母往往对孩子有更高的控制欲,他们总是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。在这种教养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往往缺乏独立性、自主性,凡事都由父母决断,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,很容易养成懦弱、自卑的性格。

心理学:如何从极度自卑变得死不要脸?

(3)自我认知

对于那些极度自卑的人来说,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,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。这种存有偏差的认知,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第一反应就是逃避,从而变得越来越自卑,不愿意迎难而上。

在人际方面,极度自卑的人总是喜欢逃避,习惯躲在自己的世界中。他们对自我缺乏认可,害怕他人的直视的目光,非常腼腆,恐惧社交,最终不得不独来独往。

还有一种状况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察觉。这类人往往喜欢对比、妒忌他人、吹嘘自我。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优秀,于是总是妒忌身边那些优秀的人,只能看到别人的优点,看不到别人的缺点。

同时,他们又不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展现出来,而是通过“反向形成”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,做出一副自高自傲的样子,以此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

事实上,这才是极度缺乏自信的表现,这种人内心是自卑的,生活也很压抑。然而,当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得到解决时,问题会一直存在。这个阶段,个体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,都会导致其自卑感更加强烈。

强烈的“不胜任感”

从心理层面看,过度自卑不仅会引发自我的负面情绪体验,还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不胜任感,不论是工作还是社会交往,我们都仿佛被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,被恐惧和自我否定所包围。

所以,有人说,与其整日自惭形秽,还不如死不要脸,很多时候,死不要脸的人活得更潇洒、更自在。那么,如何才能从这种极度自卑的状态走出来,变成一个死不要脸的人呢?

结合临床心理学相关研究以及大量的咨询案例,这两种方式,有助于性格层面的突破。比如,从自卑到自负。

  • 将自己置身于感到恐惧的情境中
  • 反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

心理学领域,“暴露疗法”是治疗社交恐惧方面非常有效的方法。目的是为了认识到自己所恐惧的不是真实存在,而是自我虚拟的、是一种假象。对于很多极度自卑的人来说,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、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,所以做事畏手畏脚、尽可能避免社交。

但是,“暴露疗法”认为,当个体鼓起勇气把自己置身于感到恐惧的情境中时,会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,从而达到改变认知、克服自卑与恐惧的效果。比如,在和几个人谈话时,想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,但又怕自己说错话、不好意思发言,这个时候就要“逼”自己一把,鼓起勇气说出想说的话,会发现他人的反应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。

还有一种办法是反复进行积极的“自我暗示”。自卑的人往往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、看法,这种心态反而束缚到他们的言行,让他们变得腼腆、怯懦。如果想让自己变得厚脸皮一些,那么在平常的时候,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对自己进行自我鼓励。

有些脸皮比较薄的人,对待某些事情的时候,虽然不是很害怕,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胆怯,这样给别人的感觉就是难成大事,所以,在平常的时候,我们可以默默地告诉自己“我很棒”,多给自己一些肯定的言语。长时间这样进行自我暗示,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想,鼓励自己按照心中的意愿表现、行动。时间久了你会发现,你正在向一个不要脸的人转变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0)
上一篇 2019-10-21 13:47:47
下一篇 2019-10-21 13:51:32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