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的人明明不笨,却一事无成?

要弄清这个问题,首先要区分“能力”和“聪明”这两个概念。聪明是对个体智力特征的描述,在心理学上也叫做“智力” ,衡量这个人在理解、记忆与推理等维度上的高低水平。

双生子研究

发展心理学上曾有过一个经典的实验——双生子研究(Twins study),目的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、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,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。

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,智力的先天遗传成分较大,有的人的确更加聪明。但更聪明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所成就,聪明只不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,并不是决定性因素。

而“能力”往往是与活动紧密相连的,能更好的预测一个人的办事效率、成就大小。能力高的人能更顺利地完成某件事情,较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。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,即“主观能动性(Subjective initiative)”。

如果这个人每天积极向上、勤奋努力,有强烈的求知欲,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;相反,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,对待新事物总是感到乏味、无趣,那么他的能力就不能有较好的发展。即使他再聪明,没有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迁移,也照样一事无成。

为什么有的人明明不笨,却一事无成?

人格心理学:性格具有功能性

由此可见,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聪明与能力的展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,这也是个体性格与情绪特征的综合体现。《人格心理学》一书中曾提到,性格具有功能性,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,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。

比如,当面对同样的困难与挫折时,性格坚强的人会奋发图强,而懦弱者会一蹶不振,这就是“非智力因素”对我们事业成败的影响。类似的,个人的“主导心境”也会通过影响情绪,进而又想办事效率。试想如果你整日闷闷不乐,尽往消极的方面考虑问题,怎么会有能量去创造自我价值、发挥自我潜能。

人的心境是具有“弥散性”的,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情感体验,而是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物。所以,一旦你陷入了消极悲观的心境中,就会用消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,即便再怎么聪明,没有成就的动机,自然也不会取得成功。

认知风格差异

除此之外,心理学家Herman·Witkin通过图形镶嵌测验(Graphics Mosaic Test),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“场依存(Field Dependence)性”和“场独立性(Field Independence)”。

对于场独立性的人来说,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,在加工信息时,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,因此更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;而那些场依存性的人,有较大的依赖倾向,经常会过多的考虑别人的看法与感受,导致难以独立决断。所以,即便他们比较聪明,由于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,也很难取得成功。

并且,这两类人不仅在处理信息、做决断的方式上存在差异,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也不同。具有“场依存性”认知风格的人与别人交往时会更多考虑对方感受,这也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,更倾向于向他人寻求情感支持,而不是静下心来独自寻求问题解决方案。具体表现为,喜欢向他人倾诉和抱怨,避重就轻、忽略问题本质,这种做事风格,使他们经常采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,也就难以取得成功。

为什么有的人明明不笨,却一事无成?综合来看,原因在于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践的应用与迁移、过于消极而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极具依赖性的认知风格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0)
上一篇 2019-10-23 12:29:15
下一篇 2019-10-23 13:43:00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