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废掉一个孩子,不停的否定他就够了

1、许知远问姜文“生活中有没有充满失败感的时刻?”

姜文思索了片刻回道,“很多啊,比如我和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,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。

姜文为了让母亲开心,在北京给她买了房,但是母亲并没有表现得多高兴,也不去住,她说不喜欢。

考上中戏,他给母亲看录取通知书,她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,只是啪的将通知书扔在一边,说“你的那一盆衣服还没有洗呢,别给我聊这个。”

“妈,我新拍的戏你看没?”

“我还是喜欢看王志文演的戏。”

“妈,我拿到了XX学校励志奖学金。”

“有什么好得意的,你看老王家的女儿,博士都要毕业了。”

“爸,我拿到了XX公司(上市公司)的offer。”

“这个公司很厉害吗?你表姐在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当上总设计师了。”

是不是很熟悉,姜文母亲的教育方式,像极了我们70后、80后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。

想要废掉一个孩子,不停的否定他就够了

在育娃这件事上,他们总是喜欢不遗余力地否定、打击孩子,并根深蒂固地以为他们这么做都是“为了你好”。

他们认为,孩子如果不受点打击,就会变得骄傲、得意忘形。他们不认为孩子自信是一种成功,一家人相亲相爱是一种成功,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幸福永远是你要“有出息”,你要“比别人强”,哪怕被孩子怨恨一辈子也无所谓。可是他们从不去想,一个有出息的人心里藏着对父母的怨恨与遗憾有多痛苦。

就如姜文的那一句,“我考上中戏她也不高兴,我买了房她也不愿意住,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,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。”

在这段亲子关系里,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亲,希望得到她的认可。可直到母亲去世,他也没有等到母亲的一句肯定。

哪怕现在的姜文功成名就,拍摄了多部影片,拿了多个奖项,但他骨子里依然透露着从小被否定的不自信,一如他在《十三邀》所说“我平常是个很不自信的人。”

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他的书里写过这么一句话,“幸运的人,一生都被童年治愈;不幸的人,一生都在治愈童年”。

深以为然。

2、知乎上,有一个话题“天天被父母打击是什么感受?”。

其中有一个网友,分享了一个朋友的故事。

她说:小时候,楼上住着一个正在念高中的小姐姐,她性格文静,学习也很好。

只是,这小姐姐父母的脾气不太好。住在楼下,时不时能听到她被父母责骂,“怎么考那么差?别人也是一个脑袋两只胳膊,怎么别人就考得那么好?考这样的成绩,我都没脸见人。”“也不知道怎么生的你,真是作孽”……

邻居多年,网友对他们一家也算了解,小姐姐的父母平时为人处事还不错,邻里关系也很融洽,可就是生起气来口无遮拦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。

网友说她最后一次见到小姐姐,是在楼道,那时,她哭得很是委屈,她一边下楼一边抹眼泪。

打那之后,她就再也没见过那个小姐姐,也再没见过她的父母,他们家也异常地安静。

后来,网友从小区邻居那里听到了她的消息,原来他们家变得安静,是因为她再也回不来了,小姐姐在外婆家上吊自杀了。

3、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,一边望子成龙,一边用否定伤害着孩子。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、所犯的错误,与其他孩子做比较。

总是生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,自卑、没主见、缺乏行动力。

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;怕被别人否定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、坚持自己的想法;优柔寡断、惧怕挑战、一生难以有所成就。

英国BBC有部纪录片叫《Up》,导演随机选取一些孩子,从少年到老年每隔7年进行跟踪拍摄,了解他们的生活变化。

其中有一位叫Neil的小朋友,童年时,脸上总挂着可爱的笑容,眼睛闪闪发亮,长大的梦想是当宇航员,后来,Neil想到牛津读书,无奈失败。

被父母各种否定,Neil自暴自弃,流浪,搬运工都做过,到后来,得了精神疾病,历经坎坷,生活仍旧落魄。

人们是这样评价Neil的一生的:想法很多,但缺乏积极行动。这大概是因为童年被父母否定太多的结果。

在童年时期,我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有限,我们最初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主要来自父母。如果父母肯定了我们,我们便能肯定自己,渐渐地生出自信;而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我们,我们就会不断批评自己,否定自己,甚至自卑,成为我们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,严重者终其一生都难以消除。

阿德勒认为自卑能摧毁一个人,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;同时,它也能够使人发愤图强,振作精神迎头赶上,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。

最后,愿您一生幸运,始终都被童年治愈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0)
上一篇 2019-10-11 13:36:56
下一篇 2019-10-11 13:53:47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