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自己,治愈你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

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莫名混乱,看谁都觉得不舒服;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要一个人躲起来,不想和任何人说话;有时候,我们会无意间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家人的举动。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童年的创伤在作祟。

也许我们早已遗忘了童年的经历:老师的质疑、同学的疏远、父母的责骂……这些看似被我们淡忘的经历,他们会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,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孩,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生活。

当我们面对挫折时,当我们感到受威胁时,我们会本能地做出反应,焦虑、愤怒、恐惧等,这些大部分都是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的阴影。

《与自己和解:治愈你的内在小孩》这本书,带领我们直面童年的创伤,一步一步返回内心深处,聆听并拥抱自己内心受伤的小孩,为他的伤口上药,使其痊愈,来达到和自己、和父母、和世界和解的目的。

如此,我们可以摆脱情绪的摆布,心中放下怨恨,也不再轻易迁怒他人。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慢慢变好,我们因此懂得了爱,也拥有了爱。

01 与自己和解,疗愈内心的小孩

童年时代,父母的一次言而无信,老师的一次质疑,伙伴的一次嘲笑,父母的一次责骂等,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。

但是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却会一直延续到我们长大,在后来的日子,只要遇到类似的场景,即使别人不会再质疑、责骂我们,我们也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抵抗防御心理。

对话自己,治愈你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

其实这是我们自我的一种保护机制,虽然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,但是我们的潜意识还没有反应过来,就会使得我们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下。

有一位同事,别人找她帮忙的时候,她总是不拒绝,常常因为给别人帮忙,而导致自己的事情无法按时完成,但是别人并不领情。她感到非常生气,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免费劳动力,别人不懂尊重她。但是下次别人找来的时候她依然不拒绝,事后也依然会委屈愤怒。

后来了解到,原来这位同事小时候家里孩子多,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注,父母也很少顾及她的感受。童年的她,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,通过努力照顾弟弟妹妹去博得父母的关注。

长大后,她用同样的方式讨好身边的人,压抑自己的感受。虽然她感觉到痛苦,但是对她来说已经习惯了,这种感觉会让她感觉到安全。如果别人忽然尊重她,她会感到不安和害怕,害怕失去别人的关注。

佛教心理学将心识分成两部分:一部分是意识,一部分是藏识,也就是潜意识。心识就像一间房子,我们的藏识就是房子的地下室,而我们的意识则是客厅。

我们的情绪比如愤怒、悲哀、恐惧等,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藏识之中。当我们看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,触及了其中的某一颗种子,那么种子就是进入我们的客厅,在我们的意识中体现。

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,它可能就来源于我们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困难或者创伤。幼小的我们在和这个世界接触的过程中,随时都可能受伤。

一次父母的责骂、一声老师的质疑等,这些被我们逐渐淡忘的创伤,成为了我们内心受伤的小孩,在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当再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,我们会本能地反弹,焦虑、愤怒、恐惧….等,这些都是受伤的小孩带给我们的困扰。

那个受伤的小孩,一直被我们关在地下室,我们以为把他关起来,就会感受不到痛苦,听不见他的哭泣。但是其实他并没有消失,一直在那里,等待我们的关注。如果我们想要解开痛苦或者恐惧的心结,那么就要允许这个受伤的小孩从地下室来到我们的客厅,并学习用正念来拥抱他。

正念其实就是察知而不对抗,就是觉察我们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,但是却不试图去和它对抗,和它打个招呼。然后深吸一口气,并温柔地拥抱它,接下来就用正念的力量舒缓它。

就像我们今天出去,有人说了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件事让我们觉得很生气,此时就会触及我们藏识中发怒的种子,我们就会感觉到愤怒。这时候我们可以和自己说:“你好呀,愤怒!”就像我们在心理学课程里面讲到的元认知和元情绪,我们需要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坏情绪的存在。

正念呼吸可以引导我们的心回到我们的身体中,并和它进行和解。我们知道身体中发生过的所有的事情:做过的错事、受到的伤害、经历过的冲突等。我们会知道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,并和我们的身体重新和好。

02 与父母和解:所有的父母也都曾是小孩,脆弱易受伤

我们可能有这样一位父亲,他认为我们是他们的私有财产,习惯安排我们的所有一切,规划我们自己的人生。每一步都要按照他规划的路线走,但凡有点差错,可能就会换来拳打脚踢。

我们也可能有这样一位母亲,把我们当做她们人生的延续,把她们没有实现的梦想,强压到我们身上,逼着我们去替她实现。去努力学习,去考上好学校,找个好工作,嫁个好人家等等,从来都不曾问过我们自己的想法。

我们因此讨厌他们,怨恨他们,发誓要远离他们。并且也曾暗暗发誓,以后我们的孩子,一定不会这样对他,一定不会辱骂和殴打他们,尊重他们的想法,不逼着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。

可是后来我们发现,我们对自己的孩子,正在一遍遍地重复着父母对我们做过的事情,也每天批评指责他们,强制插手他们的人生。

我们努力地想要逃离父母,但是到头来却发现,我们成了另一个他们。我们和父母,都在伤害着自己最爱的人,而且双方都是受害者。我们不断地责怪对方,用尽全力去和对方进行之对抗,最后却只得两败俱伤。

有一位朋友,他的父亲在他母亲重病的那一年里,虽然将他母亲照顾得细心周到,但是却经常表现对不耐烦和愤怒。看到父亲这样的态度,虽然一开始的他也会和父亲对抗,但是其实更多的是他感到恐惧和愤怒,他心中受伤的小孩在哭泣了。

后来,父亲再发怒的时候,他会先自己离开房间,找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静修,通过不断地呼吸,让自己恢复平静。

他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,看到了自己面对父亲的强烈反应的根源,因为在他三岁的时候,父亲经常用同样的愤怒和不耐烦的态度来对他,导致他心中一直有一个三岁的受伤小孩,看到父亲发怒的时候,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。

他尝试拥抱这个三岁的小孩,跟他对话,告诉他,父亲焦躁和愤怒都和他无关,只是因为父亲自己不快乐,他对每个人都一样,并不是只对自己如此。

慢慢地,他看到的父亲变了,以前他眼里的父亲就是一个乱发脾气的魔头,但是现在他可以看到父亲的痛苦。并尝试和父亲进行沟通,告诉父亲,自己可以帮助他。

父亲焦躁和发脾气,也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受伤的下孩。就像我们的父母,他们严格地要求我们,规划我们的人生,也是因为在他们心中,不希望我们走他们的老路。

其实他们内心同样有一个受伤的小孩,我们可以帮助父母,察知到他们内心的小孩,并和他们一起修习,拥抱和治愈彼此的小孩,和他们和解。

03 与世界和解:感受原始欲望,接受原始恐惧

当我们出生的时候,欲望和恐惧就伴随着我们一起出生了。

当我们还在母亲子宫的时候,我们会觉得很安全,但是当我们出生以后,脐带被剪断,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吸到第一口空气,这就是最原始的恐惧。我们初到陌生的环境,想要生存,所以我们需要人照顾,这就是原始欲望。

恐惧和欲望总是相伴而生的,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,就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,即使我们长大成人,它们依然存在。

欲望和恐惧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,我们因为先有了恐惧,然后为了对抗恐惧,随之而来的就是欲望。

就像我们恐惧死亡,那么生存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;我们恐惧饥饿,那么就会有吃的欲望;我们恐惧贫穷,就会有渴望富有的欲望;我们恐惧被人掌控,因此就有渴望权力的欲望。欲望是无止境的,当我们实现了一个欲望,立刻就会有新的欲望产生,永无止境。

佛陀认为,知足是获得快乐的必要条件。我们需要用正念来觉知,觉知我们当下已经拥有了幸福和快乐的条件,甚至我们拥有的,已经超过了幸福快乐所需要的条件了。

我们需要停止追逐,因为即使我们实现了现在所追求的欲望,还会有下一个,永不停止。

很多人都以为,我们只有拥有了很多金钱和权力,才会快乐。但是我们也时常会看到,很多拥有金钱也享有权力的人,也并不一定快乐,他们也深受压力和焦虑之苦,有的甚至遭受抑郁的折磨。

我们的生活水平再不断提升,幸福感却在降低;我们的财富再增加,满意度却在下降。其实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本质错了。

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,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:第一,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,增加它;第二,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,减少它。

那些令我们不快乐的经历,我们需要学会自我疗愈,童年的创伤最根本的来源也是恐惧,我们不能一直逃避那些原始的恐惧,要学会面对它。

只有面对它,我们才可以彻底地接受它。如果我们感到痛苦或者烦恼,可以用正念的方式静坐,寻找烦恼和痛苦的根源。

当我们静坐寻找烦恼或者痛苦的根源时,那些曾经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事件就会像电影一样,在我们的脑海中放映。此时我们需要关注我们身体的反应,我们的身体可能会颤抖,可能回放声大哭,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崩溃等,这就是情绪的释放。

释放情绪之后,我们会发现身体似乎变得轻盈了不少,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,似乎压在心口的石头突然落地的感觉。

一味的逃避并不能减轻痛苦,追求快乐也不能减少痛苦的存在,只有接受痛苦,将那个受伤的小孩从地下室带到客厅,让他和我们一起面对未来,拥抱他,带着他一起成长,我们的心结才可以真正的打开,找回真正的自己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0)
上一篇 2019-10-15 15:58:52
下一篇 2019-10-16 14:49:32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