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发脾气哭闹,为何越安慰越失控?

优米最近脾气特别暴躁,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,稍不顺心就奔溃大哭。刚开始以为是“分离焦虑”的后遗症,想着过几天就好了。谁知这几天优米发脾气的趋势越来越频繁,一早起来,没让她吃酸奶,哭了一场;不想喝粥,哭了一场;我吃了她一口饼干,哭了一场;不到9点哭了三场,再这样下去她没失控,老母亲要先奔溃了。

其实我知道,不到20个月的小优米,最近爱哭爱闹是因为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个反抗期。虽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准备,但当“反抗期”毫无征兆的降临时,还是打了个老母亲猝不及防。于是,老母亲快马加鞭的赶来补充“反抗期”的相关知识。

宝宝发脾气哭闹,为何越安慰越失控?

“反抗期”到底是个什么鬼?

我们都知道,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见,破坏力极强。在育儿界甚至有个流行很广的专有名词来形容这个阶段的孩子:可怕的2岁(Terrible 2, 简称T2)。

但事实上这个描述并不准确,虽然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动不动就哭闹的阶段,但这个阶段并不一定就是在2岁左右,实际上它可能出现在孩子1.5岁~5岁之前的任何一个时间段。其次,“可怕的两岁”是站在父母的角度,描述此阶段孩子的行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,但这原本就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一部分,所以真正的儿童心理学以Trotzphase,也就是“反抗阶段”来描述这个时期。

人的一生总共会出现两次反抗期,一个T2(以下T2代替1.5岁~5岁出现的第一个反抗期),一个青春期。由于生理、心理的发展,这两个阶段的孩子是最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,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识,才能帮助这个阶段的孩子平稳过渡。

处在“反抗期”的小人们,到底在反抗什么?

T2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,相信有很多家长会和我有一样的疑虑,小小的娃儿饭来张嘴、衣来伸手,有啥值得反抗的?

其实,2~5岁的孩子爱反抗,经常把“不要”挂嘴边,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开始发育了,大约在一岁半时,孩子突然有了“我”的意识,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,他们开始想法设法弄明白“我”到底是谁,开始对心理领地有了所有权意识。他们会发现“我”原来不是万能的,不能为所欲为,这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时常发脾气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在这个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,宝宝已经不再满足于任何事都要听妈妈的。所以,他们会经常跟我们唱反调,你让他晚上睡觉换睡衣,他非不换;让他吃个苹果,他就偏不吃等等。这其实就是孩子在跟父母“闹独立”。

面对唱反调的孩子,父母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。孩子想自己开门就让他开呗,想自己穿鞋子就让他穿呗,想选哪件衣服就让他选呗,哪怕一天要换十几件衣服,那也是他的自由。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时候告诉自己: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,并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,多给他点自己选择的机会,今后他就会更自信。这样想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焦虑了?

T2阶段的反抗还有一个特点:宝宝经常一边跟妈妈作对闹独立,一边又希望得到妈妈的爱与关注。比如,孩子在闹脾气时,经常会出手打父母,但你一旦把他们推开,孩子就会立刻黏上来。看着很矛盾的行为,其实是孩子发泄情绪的同时,又希望父母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他们。

所以,你看反抗期的孩子们,其实是通过反抗完成对自我认知的升级,完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。

“反抗期”孩子时常崩溃到底是什么原因?

虽然,反抗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,但经过优米最近几天惨绝人寰的骚扰,我开始认真思考她情绪失控的背后原因。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绪奔溃的阈值,家长不就可以在临界失控时,及时调整策略,避免孩子情绪崩溃了嘛!

▼首先,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认知,这个阶段的孩子发脾气不是任性、也不是故意,而是身体发育决定的。

在BBC的纪录片《北鼻的异想世界》(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)中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:他们在不到三岁的阿玛亚身上贴上传感器,用来记录心率、运动、出汗情况。发现:阿玛亚平静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。接着,研究人员给阿玛亚一个有“难度”的任务,阿玛亚几次尝试不成功,瞬间大发脾气。这时候研究人员发现,阿玛亚的心率瞬间飙到了180!180是什么概念?就是你会明显感觉到心脏要“跳出胸腔”。

由于孩子情绪控制能力有限,这时候如果没有成人帮他们一把,就会陷入恶性循环:孩子越生气,释放的皮质醇就越多,压力增大,心率再次上升,从而感到压力更大,变得更沮丧,周而复始。所以,你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发脾气,并非有意为之,而是孩子太小,大脑的情绪控制功能还未发育完善,加上急剧飙升的心率,双重作用让孩子很难平静。看到这里,下次孩子发脾气时,你还会说“不能惯她,让她哭!”吗?

▼其次,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,但没有挫折耐受力

由于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,所以他们的好奇心也跟着觉醒。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想知道,到底哪些事自己可以掌控的,哪些不能。所以,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,总是东摸摸、西瞧瞧。不管是否有危险,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,就比如,优米最近热衷于动插座。虽然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诉她,这个不能动,非常危险。但只要稍不注意,她就在一边拔插座。

没有挫折耐受力又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一大特点。6岁前的孩子,由于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,导致对挫折的容忍度极低,遇到一点不如意,就很容易感到挫败和沮丧。比如,家长没能明白他的想法,他想要的东西没得到,甚至一个简单的事情让他重复做几次时,孩子可能会瞬间崩溃 ,他会嚎哭、胡踢乱踹。就像优米拔插座,拔不出来她自己会先生气大喊,也是经常在这个时间暴露,免不了被老父亲一顿教育。

▼再次,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各种敏感期。

物权敏感期、秩序敏感期等孩子的大部分敏感期都处在这个阶段。物权敏感期让孩子很讨厌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别人,但往往社交时,大部分父母会要求孩子分享,这个矛盾会让孩子很受伤,也因此而经常大哭。

秩序敏感期就更不用说了,优米前段时间就在秩序敏感期,一般出门玩我都会让她关门、按电梯,但有天有急事,我就提前抱起优米关了门,按了电梯,优米立刻崩溃,怎么哄都没用,不得已只好重新来了一遍。

所以有时候,孩子无缘无故大哭,很可能是家长破坏了敏感期。

▼最后,这个阶段的孩子及其自我,他们认为别人一定能读懂自己。

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,孩子说要喝牛奶,你把牛奶给她,她却扭头跑开。其实她嘴上说的牛奶,心里想喝橙汁。好不容易明白她的意思,把橙汁端过去,她又尖叫抗议,因为你装橙汁的杯子拿错了。当你换了杯子,在端过去时,她又改变注意了,好像喝牛奶也不错。经常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父母爆发。

其实,这就是孩子典型的自我主义。瑞士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(Jean Piaget)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这个阶段的孩子被称为处在前运算阶段。这个阶段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,皮亚杰认为: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刚刚有了自我意识,所以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。他们以为别人能看懂自己的想法,一旦不按照他们的想法来,就会觉得挫败、受伤。

那宝宝发脾气时要怎样安抚呢?

经常会听一些育儿专家说:要和孩子共情,要接纳孩子的情绪。话虽没错,但实际上,要跟一个正在发怒的小怪兽讲共情、讲接纳,简直就是自找苦吃。

我在超市见过一位妈妈,孩子满地打滚要买跳跳糖,妈妈蹲在货架前,抱着孩子安慰道:“妈妈知道你很想吃糖,但是你的牙已经坏了4颗了,再吃就得再去医院了……”虽然妈妈极力共情接纳,但孩子却而越闹越凶。

事实上,这位妈妈的错误做法是:抱着孩子。这并不是明智之举,反而会更加刺激孩子的情绪。在BBC的纪录片《北鼻的异想世界》中,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些容易让宝宝发脾气的小任务,让爸爸妈妈们用不同的“策略”去安抚宝宝。当宝宝拿不到糖果时,心率瞬间飙升至180,大哭不止。有人抱起孩子安慰,一段时间过去但孩子心率仍然是180。

研究人员解释说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有很强的独立意识,在这个时候抱着他们,他们有可能反而觉得你在“约束他们”。随后,研究人员让这位妈妈换了“策略”,“看!你看那只小狗,它在叫诶!”。他们让妈妈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结果奇迹发生了,孩子的心率很快就降到了130。

所以,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:分散注意力,是让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停下来最好的办法。下次如果孩子再发脾气时,不妨试试这个方法。

总之,情绪波动较大的“反抗期”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,虽然这表明孩子在成长,但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,需要每一位家长掌握科学方法结合自家孩子具体状况来引导。
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在电脑端页面右侧联系客服,我们会妥善处理。本站可以添加推广信息,欢迎与本站内容相关的自媒体入驻,或者授权我们转发内容。大家一起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1)
上一篇 2019-10-08 16:07:52
下一篇 2019-10-08 16:50:02

推荐内容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